“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絢爛的星空和牛郎織女的傳說,寄寓了一代代中國人的美好嚮往和真摯情感。如今,一名蘇州繡娘以針代筆,將這份浪漫定格在手中的蘇繡工藝品上。憑藉一系列以“宇宙星空”為主題的繡品,陳英華令網友驚艷,在海內外走紅。
2021年4月24日,陳英華獲得首屆“太空探索與藝術創想大賽”特別獎。圖為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為她頒獎。背景板是陳英華“宇宙星空”系列作品之一《馬頭狀星雲》投影局部。
蘇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出生於蘇州鎮湖刺繡世家的陳英華,至今已學習和創作蘇繡工藝品30多年。在傳承非遺文化的同時,她致力於突破傳統的限制,開拓主題,創新工藝,讓這門古老的技藝煥發出新的生機。
獨創針法繡出“宇宙星空”
在今年4月24日舉辦的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上,陳英華的“宇宙星空”系列刺繡作品獲得了國家航天局首屆“太空探索與藝術創想大賽”特別獎,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為陳英華頒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在推特上熱情推薦了陳英華的系列作品。由於結合了傳統工藝和當代科技,加上做工精美絕倫,這些作品在網上爆火。
面對彷彿突如其來的讚譽,陳英華會對採訪者提到小時候家裡沒有電,爺爺奶奶帶領孩子們遙望夜空,給他們講述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等神話故事的情景。自那時起,對神秘星空的嚮往就紮根在陳英華心中。幾年前,她在蘇州青少年天文觀測站一位老師那裡看到一組哈勃望遠鏡拍攝的宇宙星空圖,黑暗中發光的天體,讓敏銳的陳英華一下子聯想到蘇繡絲線在不同光源照耀下千變萬化的光彩。一個想法閃現:把星空用蘇繡表現出來會是什麼樣子?壓抑不住內心那份期待和衝動,陳英華拾起了繡針。她感慨:“在刺繡的過程中,絲線的穿梭就像星空一樣無邊無際,變化多端。”足足6個月後,她繡成了“宇宙星空”系列的第一幅作品——《蟹狀星雲》。
陳英華說,經過不斷開拓,這一系列已有26幅作品,但這幅60cm×60cm的《蟹狀星雲》一直都是她最喜歡的。蟹狀星雲誕生於1054年發生的一次超新星爆發,我國宋代天文學家記錄了這一天文現象,稱其“芒角四出,色赤白”。這顆非常明亮的“客星”23天后消失。超新星的遺跡,就是蟹狀星雲。為了呈現逼真立體的效果,陳英華創新技法,嘗試用不同方向的針法和粗細長短不一的絲線繡製。如為了表現蟹狀星雲縹緲的雲霧感,最細的繡線是一根絲線的1/32,細如蛛絲。陳英華還為此獨創了幾款“星空針法”,表現出宇宙中亮光的星星點點以及噴發感。此外,她還結合穿珠的手法,將小珠子的立體感融合在畫面中,使整個星空呈現出獨特美感。
堅持傳承蘇繡技藝
題材和技法大膽創新的背後,是陳英華對傳統的堅持和傳承。採訪中,陳英華提到最多的就是“堅守傳統”“練好基本功”,在她看來,這是每一名蘇繡繡娘首先要做到的,“至少要經過5到10年的學習、歷練,才有創新的可能。”她說。
陳英華自身的經歷正是如此。她從小就看奶奶、母親穿針引線,自己從捉著繡針玩耍開始,逐漸嘗試簡單的日常刺繡。14歲時,陳英華正式開始跟母親學刺繡。母親繡了一幅玩線球的小貓,讓她模仿學習。陳英華繡完後覺得沒有母親繡得靈動,倔強的她把繡品拆了繡,繡了又拆,不斷調整改進,兩個多月後,終於繡出了自己滿意的成品。從那時起直到現在,她始終記得母親的教導:“刺繡一定要專心,每一針下去都要有想法。我們手上的針,相當於畫家手中的筆,在刺繡前應該把要刺繡的圖案看懂。”
《蟹狀星雲》(蘇繡) 陳英華作
不為人知的是,精巧美麗的蘇繡作品背後,是繡娘們超出常人想像的艱苦付出。從投身這個行業起,陳英華幾乎每天都要埋頭飛針走線十幾個小時,日積月累,她患上了多種職業病,諸如頸椎、腰椎勞損,眼睛高度近視等。但她為自己和繡娘們的堅韌、勤勞感到自豪。她說,小時候住平房,夏天小姑娘們都在院子裡一起做刺繡,“大家就比著繡,如果誰白天有事耽擱了進度,晚上一定會加班加點把自己落下的補上。”如今依然如此,她一旦撿起繡針,常常就停不下來。
其實,陳英華從事傳統蘇繡獲得的肯定,相
美國黑金 美國黑金效果 美國黑金官網 美國黑金真偽 美國黑金副作用 美國黑金有用嗎 美國黑金剛 美國黑金成分 美國黑金功效 美國黑金評價 美國黑金香港 美國黑金可以每天吃嗎 美國黑金好嗎 美國黑金真假 美國黑金ptt 美國黑金真偽 壯陽美國黑金 usa美國黑金 美國黑金無效比“宇宙星空”系列作品並不遜色。從2003年起,她參與了故宮博物院蘇繡原狀文物複製工作,至今已為故宮的倦勤齋、符望閣、延趣樓等複制了100多幅雙面刺繡文物。起初,故宮的工作人員帶著蘇繡文物殘片樣稿,在蘇州尋找老中青三代非遺傳承人試做,陳英華作為最年輕的繡娘入選。故宮的文物複製工作要求“修舊如舊,復古如古”,加上文物很珍貴,她只能拍下照片,自己嘗試著進行,有一點拿不准的,就需要到故宮校對修正。對陳英華而言,文物複製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個學習和提升的寶貴機會。她說,通過複製乾隆時期的雙面繡,她看到了古代刺繡工藝的精巧和嚴謹,更難得的是還學到了諸如雙面打籽這類已經失傳的繡法,提高了自身的刺繡水平,也將珍貴的宮廷蘇繡工藝傳承了下來。
讓更多人了解蘇繡
多年來,陳英華一直不遺餘力地傳承蘇繡,培養更多年輕人。她憂心地說:“蘇州之前號稱有8000名繡娘,但根據不久前的統計,當地目前35歲以下的繡娘只有幾百人,迫切需要年輕人加入傳承的行列。”陳英華看到,願意接續從事家族刺繡業的年輕女性越來越少。為了盡可能地吸引年輕人,只要剛畢業的大學生或外地慕名而來拜師的人學滿3年以上,她就不收學費。
陳英華工作照。鐘成磊攝
陳英華還努力承擔起蘇繡文化志願者的職責,進行了多種蘇繡教學工作。她曾在特殊學校教聾啞學生學習蘇繡,讓她們在傳承蘇繡的同時,也收穫一門技藝,擁有更多就業機會。她也受邀到南京女子監獄開辦蘇繡興趣班,為服刑人員改造助力。她還參與了甘肅東鄉扶貧項目“繡美東鄉”,推動精準扶貧工作。炎炎暑期,她還到孩子們的興趣班傳授蘇繡的初級技法。她開辦了陳英華刺繡藝術館,希望有更多的人前來參觀、學習。面對前來請教的人,不論是初學者還是繡娘,她都毫無保留,傾囊以授。
為了積極推動蘇繡“走出去”,陳英華曾作為中國文化志願者,去毛里求斯等國家傳播蘇繡,開辦蘇繡培訓班;也曾作為我國傳統藝術的代表,攜帶作品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到格魯吉亞、墨西哥、美國等國家交流、展覽,“宇宙星空”系列作品更是在國際上獲得熱烈反響,使她和不少熱愛蘇繡的中外人士成為朋友。
來自海內外的榮譽傍身,陳英華卻選擇和榮譽保持一定距離,依然專注蘇繡。她笑著說:“別人跑來告訴我,我的'宇宙星空'上熱搜了,我還問什麼是'熱搜'呢。”她的下一步工作,是繡製中國古代的敦煌經卷星圖、古建築的夜空圖,還有火星“側顏殺”等。在陳英華手中,蘇繡會變得越來越新潮;在她的影響下,愛上蘇繡的年輕人一定會越來越多。